网站首页 红色孵化 中心动态 人才政策 就业服务 企业家交流平台 双创平台 税法服务 示范基地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 文章内容

毛红军:不断完善激励支持政策 引导银行持续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

发布日期:2021-09-13

     在9月12日举办的第三届小微经济发展论坛上,中国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一级巡视员毛红军围绕小微企业金融支持政策作了专题介绍。


  毛红军表示,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普惠金融的一项重大使命。银保监会会同有关部门,从监管、货币、财税、风险分担等多个方面,不断完善激励和支持政策,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金融支持政策密集出台


  一是差异化的监管激励约束政策。以信贷投放为抓手,以单户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为重点,强化监管考核,明确提出贷款增速、户数“两增”的目标,要求银行单列信贷计划,确保支持力度。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比照零售贷款给予75%的风险资产权重。制定明确的小微企业授信尽职免责和不良贷款容忍度政策。出台续贷政策,完善续贷贷款风险分类要求,鼓励对正常的小微企业到期贷款通过无还本续贷支持,降低周转成本。对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开展全方位的监管评价。


  二是货币信贷的倾斜支持政策。人民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投放达到考核要求的银行实施定向降准,面向地方法人银行实施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等。


  三是财税优惠政策。对小微企业贷款合同免征印花税,对银行以LPR上浮50%以内利率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中央财政对各地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给予专项奖补支持等。


  四是多维度的风险分担。成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引导各地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和再担保作用,为“缺抵押”的小微企业提高贷款可获得性。鼓励各地财政成立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为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损失进行分担。推动信用保证保险发挥增信分险作用。


  五是稳步深入推进信用信息共享。推动跨部门的涉企信用信息互联互通、依法合规与金融机构开放共享,是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关键一招。在中央层面,银保监会与多个部门合作:与税务总局从2015年起共同推进“以税促信、以信申贷、以贷支小”的“银税互动”模式、联合发展改革委深入开展“信易贷”、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开展“银商合作”等。在地方层面,各地银保监局推动省市政府牵头建设区域性信用信息共享和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浙江、河南、江苏、广东等地已形成不少行之有效的经验模式。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为助力小微企业纾困解难、恢复发展,银保监会与相关部门密集出台政策。如:加大信贷供给的逆周期调节力度,督促大型银行发挥行业带头作用,连续三年明确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量化增长目标。面向从未获得过银行融资的小微企业,提出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重点发展“首贷户”的目标任务。提供专项货币直达工具,支持银行对因疫情遇困的小微企业给予阶段性的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向小微企业发放信用贷款。会同商务、文化旅游等部门,向线下零售、旅游餐饮、外资外贸等领域小微企业提供金融帮扶,指导进出口银行为外贸类小微企业提供专项额度的政策性贷款。


  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成效显现


  毛红军表示,在各项政策支持下,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取得了积极成效,小微企业融资获得感,特别是对银行信贷的获得感有了明显提升。


  一是信贷供给规模连续高速增长。截至2021年7月末,全国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7.76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7.74万亿元,同比增速27.54%,较各项贷款增速高出15.74个百分点;户数3013.97万户,同比增长616.81万户。


  二是融资成本持续大幅下降。今年前7个月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5.67%,较2020年平均水平下降0.3个百分点,较2018年一季度累计下降2.15个百分点。


  三是信贷结构不断优化。聚焦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点、痛点,重点增加首贷、续贷、信用贷款投放。今年上半年,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新增17.25万户小微企业法人“首贷户”。7月末,小微企业续贷余额2.82万亿元,同比增长54.72%;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余额6.86万亿元,同比增长34.4%。以“银税互动”类小微企业贷款为例,信用贷款的余额和户数占比分别达到65.92%和93.38%。


  银行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机制不断健全


  毛红军表示,近年来各部门一系列政策的激励、支持、督促效应,体现在银行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上的最大变化是实现了八个字: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敢贷愿贷,是健全机制体制激发内生动力;能贷会贷,是建设产品、技术、模式等全方位的专业能力。


  建立健全对小微企业“敢贷愿贷”的机制体制,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的差异化安排。


  一是资金端的差异化。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中对小微贷款给予优惠,解决银行基层做小微“不划算”的问题。目前全国性商业银行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在FTP中均按照不低于50个基点给予优惠,一些银行的优惠力度达到100个基点以上。


  二是内部考核的差异化。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将普惠金融指标在其分支行综合绩效考核中的权重提升至10%以上,解决小微业务条线“没绩效”的问题。同时,要合理设置考核内容,降低小微条线利润、中间业务收入的考核,将重心放到有效服务的客户数、覆盖面和信贷增量上。很多银行将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内转优惠、经济资本打折、税收减免优惠等均计入分行效益,专项保障小微企业信贷额度,对小微贷款投放计划完成较好的分行专设额度奖励。


  三是风险管理的差异化。明确提出“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3个百分点以内”的不良容忍度,并要求银行内部对小微业务条线落实这一规定。特别提出对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的分支机构,可适当提高不良容忍度。


  四是尽职免责的差异化。银保监会就小微企业授信尽职免责工作专门制定了监管指引性文件,要求商业银行细化授信尽职免责内部制度,重点面向基层网点和员工,建立明确的工作机制、免责清单和申诉异议渠道。


  建设对小微企业“能贷会贷”的专业能力,既要银行发挥主观能动性,也要靠外部推动改进配套支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形成服务小微的专业机构和队伍。从2017年起,大中型商业银行陆续建设了条线化垂直管理的普惠金融事业部,建立综合服务、统计核算、风险管理、资源配置、考核评价的“五专”机制。很多地方法人银行也打造了小微金融的专业机构,形成了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良好经验。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确保对小微金融持续投入。


  二是各类银行根据自身特点找准定位,丰富对小微企业的服务供给。政策性银行发挥资金成本优势,与地方中小银行开展转贷款业务。大中型商业银行加快数字化转型,改进业务流程,创新服务模式,小微企业贷款持续呈现爆发式增长。地方性法人银行利用贴近社区、贴近企业的优势,深耕细作,服务地方经济。


  三是运用大数据技术帮助解决缺信息、缺信用瓶颈。依托信用信息共享机制,银行广泛对接公共部门的涉企信息数据,开发大数据风控模型进行客户发掘、准入和授信,将公共数据与银行内部金融数据有机结合,为客户准确画像。以此为基础,推广全流程线上办理、后台集中审批风控的“小微快贷”模式,有效扩大了对小微企业的服务覆盖。


  四是持续创新产品服务模式,精准对接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根据小微企业融资特点,合理设置贷款期限和还款方式。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精简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办贷时间。特别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许多银行加快推广“无接触”线上服务渠道和产品,有效满足了客户办理业务的需求。


  毛红军表示,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久久为功、持续推进。下一步,银保监会将继续与各方共同携手、综合施策,为支持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懈努力。


  论坛由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日报社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中小企业研究院承办。(经济日报记者 张静)


(文章来源: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